【反思与感悟】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但提问需讲究技巧,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问题难度要适中、有针对性,提问的难度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回答问题,这种“开火车式”的提问形式的好处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避免了学生对老师只提问几个优秀生的不满。但这种提问形式会使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难以一致,容易造成有的学生不动脑就能回答,而有的学生却怎么“跳”也摘不到“果子”。并且由于回答问题的顺序已定,课堂上就会出现个别学生很紧张地猜问题,而大多数学生只看别人回答,成为课堂的旁观者。这种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我们采取哪种形式的提问,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从学生特点出发,做到注重问题的实效性与提问形式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三、课堂批评要做到批评与尊重相结合 教学片段之三: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复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一考点时,有位复习生进班半学期,平时表现不错,成绩很好。可那天她一直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我几次暗示她她都没有察觉,于是我找她回答刚才讲过的一个基础知识点:“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她站起来头抬得高高的高声回答说:“不知道。”而且说完后面带笑容,很高兴的样子,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她的表现很让我失望,她的这种自负很让我生气,当时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促使我说:“如果你以这种态度去学习的话,明年的这个时候你就笑不起来了。”我的话音一落,班里立即安静下来,而她的头也低了下去,我注意到一直到下课她也没有抬起头来。接下来的几天课里,她的头都没有抬起来,我的心情很不好受。换位思考,我的批评对一个已经受过高考挫折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我决定找她谈谈,我先从她的家庭聊起,肯定她的优点,接着我承认那天我的说法欠妥,但目的是想用激将法促使她学习。她也向我敞开心扉,我们的对立在理解中消失,第二天上课我看到她的头已高高抬起了。 【反思与感悟】 美国著名教育家吉诺特博士说过:“作为教师,我有极大的能量,能够使学生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新课程标准倡导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绿色”师生关系,它的核心理念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互接纳,相处氛围和谐。这要求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赖的关系。只有师生情感相投,彼此密切,才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实践证明,学生对某位教师感情好,就越爱听他的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相反,学生和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他的课。因此,我们教师要用大爱去尊重学生,用平和去对待学生,用宽容去体谅学生,而不是讽刺挖苦学生;同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进步情况去因材施教,尤其是对犯错误的学生要做到批评与尊重结合,批评与鼓励共生,让爱的阳光在尊重的暖流中奔涌。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并持之以恒贯穿教学活动始终。能够不断反思的教师,他的教育智慧就会随之不断增长,他的教学就会常教常新。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北城中学) 编辑谢尾合 |